一个封建贵族国家,却在2500年前拥有了领先世界的现代科层制度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01 点击次数:60
【酷烈的先秦(3)】
公元前410年某清晨,吴起孤身离开鲁国,再次踏上旅途,心中不禁沉思起自己的未来道路。
他渴望寻得一个能让国家受益的真正舞台,一个能充分施展他个人抱负与才华的广阔天地。
彼时,世间并存七大强国,号称战国七雄,其中魏国实力最为雄厚。
魏国位于山西东南部与河南西北部,是华夏早开发地区:襄陵为唐尧旧都平阳,安邑乃夏朝旧都,邺城近商卫旧都殷墟。这些地方均沿黄河,为唐尧夏商及晋国魏国富强之基。
人类四大古文明源于大河流域,黄河流域最优,尤其中游魏国处最肥沃。黄土层疏松,保水肥,抗洪灾。古时气候湿润,冶铁技术飞跃,魏国农业领先,产量增四倍,每亩六石。
欧洲转向商业殖民,因早期农业落后。春秋时中国已掌握铁器制造技术,领先西方两千三百年。欧洲套马术落后,至中世纪末才改进,促其发展商贸航海,近五百年来反超中国。
总之,魏国人口众多,土地肥沃,文化繁荣,但地缘不佳,被赵秦韩楚齐五强包围,三面倚山,一面临黄河拐角,易守难攻却也四面楚歌,易受压迫封锁。
因此,魏文侯身为魏国首任君主,虽出身富贵,但在战乱频仍的境地稳固根基,进而增强国力、开拓疆域,实属不易。
魏文侯乃非凡人物,先秦政治界之奇才,对春秋向战国转变至关重要。其在位时,完成了数件前所未有之大业。
首要之务是重视教育事业,积极广泛地招募并吸纳各类优秀人才。
魏文侯是中国行政管理理性化的先驱,他终生改革封建制,促进政府职能专业化,重用无背景而有才华的平民,如李悝、翟璜,他们勤勉忠诚,要求低且团队协作强,魏文侯因此开创布衣为相之先河。
第二,魏王启用李悝,推行革新举措,通过实施变法来强化国家治理,提升国力。
李悝,卫国平民出身,才华横溢,尤善政治。在魏为相时,他构建了魏国经济、法律体系,其《法经》为商鞅变法所借鉴。他巧用法令,如上郡任内令诉讼者射箭决胜负,终致民皆善射,大败秦军。
此外,魏文侯与李悝推行改革,逐步废除贵族封地,改用政府聘官治理,实现郡县科层制。官僚非世袭,领国家俸禄。此制强化了君权,规范了官行,提升了行政效率,增强了政治稳定,维护了社会秩序。
魏文侯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首位勇于尝试者,其政治上的超前意识令人钦佩,展现了超越时代的智慧与胆识。
魏国作为新兴国家,其统治阶层虽源自传统贵族,却是封建危机的直接受益者。他们深知危机根源与危害,故主动推行变革,创新制度,以防危机再现。
中国人倾向于中庸之道,不倾向彻底改革。因此,封建制并未被郡县制彻底取代,世家大族始终主导社会,天生享有特权,至今亦然,只是形式有所变化。
第三,军事上,魏国采用近交远攻策略,与秦国远交近攻截然不同,却最合情理。魏国领土破碎,四面受敌,需联合韩赵,集中兵力御外侮,以免三国在晋地内耗,难以发展。
因此,韩国求魏联攻赵,魏文侯拒之;赵亦求联魏攻韩,复被拒。虽拒引不满,但两国知魏视其为兄弟,皆与魏结盟,共尊魏文侯为三晋盟主,共图天下。
魏文侯圆满完成了三件大事,正因如此,魏国在战国初期脱颖而出,成为群雄之首,风光一时无两。
综上,魏国实为吴起等天才施展才华之佳地,魏文侯亦确为一位值得衷心辅佐的杰出君主。
吴起锐利的目光最终锁定在山河壮丽的魏国,他携带着个人简历,踏上了前往求见魏文侯进行面试的征程。
魏文侯持吴起简历,犹豫不决,遂召李悝问之:“卿曾仕于卫,必知吴起,其人何如?”
李悝言道:“吴起虽贪恋美色,但其兵法造诣极高,即便是司马穰苴重生,恐怕也难以超越其军事才能。”
李悝虽为吴起同乡同学,却似不甚了解他。吴起非贪财之人,史上载其“廉平,尽能得士心”。且他拒娶魏国公主,不好女色。无仇无怨,李悝何故诋毁吴起?
可能吴起的谤言又出新版,传言者觉其杀妻求将之说逻辑不通,遂改为贪财好色版。可见,掌握话语权者威力巨大,人言可畏,尤其文人之言。连大学者李悝亦受道听途说之影响。
然而,魏文侯对李悝的前言并未多加留意,他真正重视的是李悝话语的后半部分。
魏国当前不乏相才,麾下大贤众多,任选其一,皆能独挑大梁。
他所缺乏的是出类拔萃的将领,尤其是那种举世无双、难逢敌手的将才。
目前,魏国两大军事要地,一是进军中原的邺城,由西门豹镇守,文侯安心;二是防秦的西河,更为关键却缺人把守。现兵家吴起至此,自当迅速委以重任!
魏文侯对吴起人品争议不以为然,魏国重法家,倡法治不拘礼。他虽入《儒林列传》,却外儒内法。面对吴起献兵法,他表面故作不悦:“寡人不喜战事。”
吴起闻言不悦,直言道:“主君何出此言?若练兵制甲,造车备战而不用,犹如鸡搏狸,犬犯虎,自取其祸。贤主应文武兼备,遇敌不进,岂称义?哀尸不战,岂称仁?”
魏文侯闻之,心悦诚服,即刻大悦,遂设盛宴,以最高礼仪相待,令王后执觞侍奉,于宗庙中宴请吴起,并当场委任其为大将,镇守西河。
经过数年的辗转,吴起终于如愿以偿,加入了一个团体。
河北临漳原为商都近畿,后归晋再入魏。地处漳、洹河冲积扇,土壤肥沃但水患重。西门豹建漳水十二渠,引水灌田增肥。邺地成沃土,后升为魏国别都,中古时多次为国都。
注2:《禹贡》载黄土为上田。黄土层成因有“风成”与“水成”两说,其中“风成说”更被广泛接受。大风携沙至草原,固结成原生黄土,再由流水搬运为次生黄土。班固亦曾记述此现象。
注3:李悝针对魏国地少民多且土壤肥沃的特点,提出“杂植五谷”、“致力农耕教育”与“平稳粮价法”,旨在促进经济、提升土地利用及单位产量,解决魏国耕地短缺问题。
注4:县,意为悬于中央不分封;郡,即统辖多城邑或君长之称,秦晋新辟戎狄地置郡。初郡地广于县但位低,至战国方升为高于县的中央军管区。
注5:弗朗西斯·福山所著,由毛俊杰翻译的作品《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——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,页码为21。
注6:魏氏源于姬姓,乃周文王第十五子高之后。毕公高封于毕,国亡后后裔为平民。至毕万随晋献公征战有功封魏,其后魏绛因军功封卿,历经数代,魏氏终自立为诸侯(公元前403年)。
注7:东周列国二次封建致权力下移及政权继承危机。赵鼎新指出,贵族势力强度与继承危机程度正相关。晋、齐等国贵族势强,国君非正常死亡率高,秦则相反。秦公室权力高涨,能清洗贵族。
注8:此处代指黄河与太行山两大自然地标。
注9:李悝曾拜曾申为师研习《诗经》,并成为该经典的重要传承者,对《诗经》的流传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。
注10:现今位于陕西的洛河、黄河及渭河交汇处的大片三角形区域。
注11:古人建国,重立宗庙社稷。《后汉书·荀悦传》记荀悦言:“天子诸侯行事,必告庙。”宗庙既祭祖,亦施政,庙中行事繁多。《左传》载晋太子出征,需受命于庙,占卜告祖。

